抹跄是什么意思

抹跄 mǒ qiāng

词语解释

宋代谓百戏艺人以色粉涂面。

分词解释

百戏:

古代杂技、乐舞表演的总称。秦汉时已盛行。包括杂技、幻术和歌舞等。南北朝以后也称“散乐”。隋代曾把四方散乐集中到洛阳(今属河南)表演。唐宋两代除宫廷演出外,唐代在长安(今陕西西安)的寺院里设“戏场”,宋代在大城市设瓦舍,作为百戏一类技艺的表演场所。元代以后,“百戏”一词已少用。

涂面:

1.涂饰面部。

2.喻变节。

艺人:

1.亦作“蓺人”。

2.耕种的人。

3.有才艺的人。

4.指戏曲﹑曲艺﹑杂技等演员。

5.手工艺工人。

● 抹 mǒ ㄇㄛˇ

◎ 涂:涂抹。抹粉(喻美化或掩饰)。抹黑(喻丑化)。抹子(瓦工用来抹灰泥的器具。亦称“抹刀”)。

◎ 揩,擦:抹拭。哭天抹泪。

◎ 除去,勾掉,不计在内:抹煞。

◎ 轻微的痕迹:“林梢一抹青如画”。一抹余晖。

● 抹 mò ㄇㄛˋ

◎ 把和好了的泥或灰涂上后弄平:抹墙。抹石灰。

◎ 紧靠着绕过去:抹头。抹身。

◎ 用手指轻按,奏弦乐指法的一种。

● 抹 mā ㄇㄚˉ

◎ 擦:抹桌子。

◎ 按着向下移动、除去:抹不下脸来(碍于脸面或情面)。

● 跄(蹌) qiāng ㄑㄧㄤˉ

◎ 〔跄跄〕形容行走合乎礼节。

◎ (蹌)

● 跄(蹌) qiàng ㄑㄧㄤˋ

◎ 〔踉(liàng)跄〕见“踉2”。

以上就是词典栏目关于抹跄的相关内容,如有错漏请向我们反馈。